《秦皇岛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(2021-2035年)》正式获批实施,提出构建"一屏一区一带多廊"生态格局,部署七大重点任务和"6+1+1"重点工程,为这座滨海城市未来15年的生态修复提供系统解决方案。

【首段】
渤海之滨的秦皇岛市近日迎来生态建设重要里程碑,《秦皇岛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》获得市政府正式批准。这份历时两年编制的规划,将成为指导当地未来十五年生态修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,标志着这座以山海风光著称的城市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。
【生态修复总体格局构建:山海相连、廊道交织的系统工程】
规划最引人注目的是提出了"一屏一区一带多廊"的生态修复总体格局。燕山山脉将作为生态安全屏障,冀东平原承担生态提质功能,海岸线则构筑海洋生态防线,而滦河等水系形成的生态廊道将串联起整个生态系统。这种设计充分考虑了秦皇岛"依山傍海"的独特地理特征,形成了立体化、网络化的生态保护体系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规划将长城文化带纳入生态廊道建设,实现了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。
【分区施策与重点工程:精准修复的"手术刀"方案】
针对不同区域生态特点,规划将全市划分为6个二级生态修复分区,如滦河支流沙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。这种精细化分区管理方式,避免了"一刀切"的治理模式。在工程部署上,"6+1+1"重点工程体系既包含流域生态保护等传统项目,也创新性地提出构建生态网络体系。其中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尤为关键,作为滨海城市,秦皇岛通过稳固海洋生态防线,能够有效防范风暴潮等海洋灾害,保护珍贵的滨海旅游资源。
【尾段】
这份规划的出台实施,不仅为秦皇岛市生态环境改善绘制了科学蓝图,更探索了一条滨海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路径。通过系统性修复与精准化治理相结合,秦皇岛有望在未来十五年打造出"山海相拥、蓝绿交织"的生态新格局,为北方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样本。